东芝开发出48 V至1 V非隔离DC-DC转换器IC

-创新的星形三角形开关拓扑结构实现业界最高的电流密度[1]

2024年6月28日

东芝电子元件及存储装置株式会社

日本川崎——东芝电子元件及存储装置株式会社(简称“东芝”)开发出创新的星形三角形开关拓扑结构。对于48 V输入和1 V输出的DC-DC转换器IC,这种拓扑结构不再需要变压器,电流密度高达790 mA/mm²,达到业界最高水平[1],并且功率转换效率高达88%,有助于为大电流应用提供更小、更高效的高压DC-DC电源。

随着服务器和数据中心DC-DC转换器中的负载电流逐渐增大,连接线的传导损耗[2]也不断增加。为降低损耗,通常将输入电压从12 V提高到48 V。然而,对于当前的降压型(Buck)拓扑结构,这种方案要求将驱动电源开关的脉冲宽度缩小四倍,这反而会增加开关损耗,降低功率转换效率。主流解决方案是在隔离拓扑结构中使用变压器,以增大驱动脉冲宽度,但这种方案又需要很大的空间。作为一种替代方案,非隔离混合拓扑结构[3]采用电感器和电容器,可将体积减小10到100倍但是,每个脉冲展宽比[4]需要增加0.8到1.0个电容器。这将增加外部元器件数量,促使外部引脚布线拥塞,进而导致贴装成本过高。

东芝开发出创新的星形三角形开关拓扑结构,这种结构将电流相对较小的输入侧开关层[5]合并在一起,并使每个脉冲展宽比所需的电容器数量减少到0.5到0.6个(图1)。电源接通后,重复第1步至第4步,第1步时将电容器配置为星形网络[6],第3步时将其配置为三角形网络[7]。每个开关层至少需要一个电容器,通过优化开关层的数量,可以减少电容器总数(图2)。传统方法基于48 V输入电压生成多个等分的开关层,而新方法合并小电流的开关层,从而减少电容器总数。东芝现已证实,尽管这种合并需要使用高压开关,但与传统非隔离混合拓扑结构中的多个低压开关相比,所占面积并未明显增加,由于电流极小,因此开关尺寸可实现最小化。

东芝针对具有这种拓扑结构的测试芯片进行了分析,证实其电流密度[1]高达730至790 mA/mm²,达到业界最高水平。主要是因为现已开发出电容较小的自举电路,而该电路将布局面积减小61%(东芝的测量结果)。为进一步提高转换效率,东芝还开发了电平转换器电路[8],此电路支持有源偏置电流方案,可将偏置电流减小达92%,并且已经证实可实现高达88%的功率转换效率(图3)(东芝的测量结果)。东芝将进一步完善该拓扑结构,尽早推出新产品。

东芝已在6月16日至20日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国际半导体会议“2024 IEEE VLSI技术与电路研讨会”上介绍了该技术的详细信息。

[1]:东芝在2024年6月针对48 V至1 V DC-DC转换器IC进行了研究,此IC采用完全集成的功率开关,转换效率超过80%,开关频率大于2.5 MHz。
[2]:传导损耗:当电流流过电子元器件及其线路时产生的功率损耗。在此过程中消耗的电能以热量形式释放
[3]:非隔离混合拓扑结构:使用电感器和电容器组合代替变压器,实现脉冲展宽比的电路拓扑结构。
[4]:每个脉冲展宽比所需的电容器数量:即所需的电容器数量除以脉冲展宽比的值,用于衡量电容器冗余度。
[5]:开关层:在非隔离混合拓扑结构中,通过开关中间节点所形成的开关分区。降压型(Buck)拓扑结构中仅有一个开关层,其开关幅值即输入电压。
[6]:星形网络:布线方式呈星形的结构。
[7]:三角形网络:布线方式呈三角形的结构。
[8]:电平转换器电路:将波形相同的输入信号的电压电平转换为不同电压电平的电路。通常,DC-DC转换器的每个电源开关都需要一个电平转换器电路,因为这些开关采用堆叠连接结构,并且每个开关的参考电压值也不同。

图1:提出的星形三角形开关网络。
图1:提出的星形三角形开关网络。
图2:当前非隔离混合拓扑结构与所提出的星形三角形开关拓扑结构的开关层比较。
图2:当前非隔离混合拓扑结构与所提出的星形三角形开关拓扑结构的开关层比较。
图3:星形三角形开关拓扑结构的转换效率(东芝的测量结果)。
图3:星形三角形开关拓扑结构的转换效率(东芝的测量结果)。

*本文提及的公司名称、产品名称和服务名称可能是其各自公司的商标。
*本文件中所含信息,包括产品价格和产品规格、服务内容及联系方式,仅于公告当日有效,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在新窗口打开